反向金錢心裡學
我曾讀過一本書叫《金錢心理學》(天下文化出版),這本書主要談「我們為何在不知覺的情況下做出錯誤的消費決策,以及如何防範」,簡單講就是「我們為何亂花錢,以及如何改進」啦。書中提出一個觀點:你會亂花錢,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現代商家太厲害,這些商家精通消費者心理,知道怎麼引誘潛在顧客掏出錢包,進而消費。
當時讀完覺得很受用,也在網站上寫了一篇閱讀筆記,筆記裡記錄了 7 種消費心理,提醒自己未來不要再瞎吃商家丟的餌、不再上鉤。但時過境遷、立場互換,現在我變成了創作者,也等於是個商家,開始要研究如何讓潛在顧客吃我的餌。
那麼,我為了要賺到錢,是不是可以把這本書的內容反過來用?書中是教「顧客防商家」,那反過來不就是「商家攻顧客」嘛?我覺得可行(反向金錢心裡學)。
以下是我當時記錄的 7 種消費心理,以及我思考後得到的反向心理。如果你是商家或創作者,接下來的內容應該很受用。
1. 相對性
想像你走進車行買車。當你花了一百萬買一台車時,車商建議你再選配一千元的 CD 播放器(你可能還用不到)。這一千元相對於一百萬就會顯得非常便宜,甚至無足輕重,於是你就很豪爽地花掉一千元了。這就是消費心理學上的相對性。
這裡的重點是,當你花大錢買了主要商品後,商家再次向你推銷低價商品時,你會較容易接受。
創作者可以如何利用這點?
假如你成功讓學員在網站上買了一堂高價課程(10,000 元以上),那麼你可以再追擊,問它要不要購買該堂課的「一年顧問服務」(買課後一年內可以無限問問題,並得到講師的重點照顧,1,000-2,000 元)。
2. 心理帳戶
假設你已經先花 100 元買了一張實體電影票,你到了電影院,打開皮夾,發現票不見了,但幸好你的皮夾裡還有一張 100 元鈔,請問你會不會再買新的一張票呢?大多數的人都說不會,畢把花錢買的票弄丟已經夠糟了,不想再多花錢了,回家洗洗睡吧。
這就是心理帳戶在作祟。我們有一筆看電影的預算,但當這筆預算用完時(已經事先買票時),就不會想再補充,所以我們不會想再購買新的票。
這裡的重點是,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消費設立心理帳戶,有吃飯的心理帳戶、娛樂的心理帳戶、治裝的心理帳戶。
創作者可以如何利用這點?
我們可以在學員心中植入一個叫「學習成長」的心理帳戶,也就是在產品文案中多次提到「這堂課能幫助你學會 OO,以擺脫 XX 困境」,又或是在社群貼文不經意地提起「付費學習」等字眼。只要成功在學員心中植入心理帳戶,他就有可能消費。學員每看到一次文案,就往心理帳戶存一點錢,等到存夠了,就向你購課學習。
3. 無痛花錢
就是信用卡支付,信用卡狡詐的一點就是:把付款的時間點和實際使用的時間點分開來。這使我們的財務視野變得較不清晰,也減輕了我們在刷卡時的花錢之痛。
有一個很極端的例子,就是「一鍵下單」。這是亞馬遜 (Amazon)的第一項專利,只要用滑鼠點一下,就能用信用卡夠購買某件商品,這讓消費變得太容易、太無痛了,消費者很難意識到自己正在花錢。
創作者可以如何利用這點?
我們雖然做不到一鍵下單(這是別人的專利),但至少支付方式可以提供信用卡,或是綁信用卡的 Line Pay、Apple Pay 等等(這些行動支付配合特定銀行的信用卡甚至有優惠)。
賣課、賣服務的平台可以選擇 Teachify 或其他 SaaS,設定好第三方金流後,就可以開始賣課賺錢。第三方金流例如台灣的藍新、綠界、統一,或國際的 Stripe(需開立美國公司)。
4. 錨定效應
想像一下,你現在人坐在一家高級餐廳裡,看著設計精美的菜單,你會先看到什麼?豪華龍蝦搭配松露佐人工按摩神戶牛, 3000 元?好像有點貴!雖然那可能不是你最後點的,但 3000 元是這份菜單的一個錨定價位,這會使其他品項看起來較便宜。
舉個實際例子:台灣餐廳金色三麥的菜單中,最貴的品項是什麼?答案是經典大拼盤,1250 元。擺在菜單的哪一頁?第一頁,你翻開菜單的第一眼就是。
創作者可以如何利用這點?
假如你有網站上有一頁課程銷售頁,裡面販售多個課程,且有列出價格,那麼你可以把最貴的課程擺在最上面,或擺在學員點擊進來後第一眼能看見的版位。一旦學員先被昂貴的價格「洗禮」,那麼他之後就較能接受那些較便宜的課程(也應該是你的主力課程)。
5. 損失趨避
人們習慣避免損失。有研究顯示「失去 10 塊錢的痛感,是獲得 10 塊錢的快樂感的 2 倍」。
這裡的重點是,人們害怕失去。如果你曾經擁有一項東西,當這項東西要被奪走時,你會試著反抗。
創作者可以如何利用這點?
假如你有一個售後福利是可以加入 FB 社團或 Discord 群組共學,那麼就可以使用損失趨避這招。只要學員繳了年費,他就有權加入群組;但過了一年沒繳的話,就會被踢出群組。然而,人類是群居動物,天生喜歡群組,如果他即將面臨被踢出群組的風險,那麼他就會續繳年費。
6. 用費力程度判斷價值
有一天,畢卡索閒坐在公園,一位女士走過來,央求畢卡索,為他畫一幅肖像畫。畢卡索看了他一會兒,簡單幾筆,就為她完成了一幅完美的肖像畫。
女士讚嘆:「簡單幾筆,你就能夠傳神畫出我,真了不起!我該付你多少錢?」
畢卡索說:「 5,000 美元。」
女士驚呼:「什麼!你才花了幾秒耶。怎麼這麼貴?」
畢卡索回答:「不,他花了我一輩子的時間,再加上剛才那幾秒。」
人們似乎認為,花越多時間畫一幅畫,才值得越多報酬。
這裡的重點是,當你花愈多時間,或表現的愈費力,消費者就愈覺得自己花的錢有價值。
創作者可以如何利用這點?
我們可以在產品文案中描述該產品花了幾天才做好,又或是在宣傳影片中置入製作產品的縮時片段,這些都是向外展示「製作該產品很費力」的高價值感。
7. 文字操弄
想像一下,有兩間餐廳開在一起,一家供應「牛肉去脂 80% 的漢堡」,另一家也賣一模一樣的東西,但描繪的是「牛肉脂肪含量 20% 」結果大家都去哪間店消費?答案是前者。研究資料顯示,同樣的漢堡、不同的描繪,導致我們的價值評估大不相同。
「牛肉去脂 80% 的漢堡」聽起來就很健康,「牛肉脂肪含量 20% 」聽起來就很油。
這裡的重點是,同樣的事實,不同的說法,就能決定顧客是否買單。
創作者可以如何利用這點?
在文案的撰寫上,要盡量把事實包裝成優點,也就是把較樸實、平庸的說法升級成較厲害的說法。
- 這堂課不保證你賺錢 ⮕ 幫你避開 90% 創作者最常犯的虧損陷阱
- 需要花時間練習 ⮕ 提供一套你只要花 30 分鐘就能上手的方法
- 新手會有點難上手 ⮕ 專為沒背景的初學者設計,每個步驟都有圖解教學
如果你已經有產品和網站,試試看以上 7 種方法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