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評《小眾,其實不小》

老實說,《小眾,其實不小》這本書是寫給公司經營者、企業老闆看的,主要是勸他們盡快轉型,不要再為顧客提供大眾化、主流化的服務,而是要提供小眾化、非主流化的服務,如此才能持續獲利。雖然本書客群不是一般人和平民,但我也從中得到了啟發,可以套用到我們個人身上。

小眾,其實不小》的作者是 James Harkin,他是英國牛津大學的社會學教授,主攻趨勢觀察和未來學。他早在 2000 年代初,甚至更早,就觀察到那些主攻大眾市場的公司未來會衰敗,而事實真是如此,例如好萊塢電影產業跌落神壇、HBO 電視台收視率下滑、普通咖啡店沒落等等。

Harkin 在書中用了大量真實故事來解釋大眾為何沒落,以及小眾為何崛起。整本書他不說太多道理,也沒有告訴你可以做什麼具體行動,書中就只有滿滿的真實故事,算是一本「寓意型」的商業書。總結來說,這本書很考驗讀者觸類旁通的能力,如果你不想花時間閱讀和思考這本書,那麼讀這一篇書評就夠了。

1. 大眾為何沒落?小眾為何崛起?

這兩個問題都出自於同個原因,網路普及。

在網路普及之前,人們主要透過廣播、電視、報紙來獲得資訊,而這樣獲取資訊的方式是被動的,具體來說,就是媒體方提供什麼內容,你就只能讀什麼內容。

所以當時就有很多企業和公司向這些媒體買廣告,把自家商品置入媒體中,希望商品能觸及大眾,增加營業額。結果這個方法奏效了,大眾真的會去購買商品。企業食髓知味,投入大把廣告費,而當時幾乎所有媒體都被特定的大企業獨佔,所以媒體都在廣告同家企業的商品,這導致大眾都買差不多的東西、用差不多的東西,例如美國有一段時間的所有女性都穿蓬蓬裙,蓬蓬裙大眾化。

以上就是大眾化的成因。仔細來說,是企業掌控媒體,讓大眾接收單一價值觀,導致大眾喜歡的商品就會一致,於是該商品走向大眾化。

但就在 2000 年代初,網路普及,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從被動變為主動,也就是人們可以主動搜尋自己想知道的資訊,不再被傳統媒體綁架,大眾商品於是沒落。當人們能在網路上自由搜尋,他們就會發現:哦!原來這東西這麼有趣、實用!以前都不知道!

人們開始在網路上尋找自己喜歡的、適合自己的、能代表自己個性的商品,這就促成小眾崛起。有一些人喜歡喝特苦咖啡,那麼專門經營特苦咖啡的店家就會崛起;有一些人喜歡特濃拉麵,那麼專門經營特濃拉麵的店家就會崛起。

其實這本書還講了很多其他「大眾沒落,小眾崛起」的原因,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網路普及。

2. 「小眾化」如何套用到個人成長?

談個人成長,就不得不提到學習。影響我們最早、最深的學習,就是台灣學校教育,從小學開始到高中大學。這段時期的教育,我認為是「大眾化」教育,也就是大家學的東西一樣、每個科目都學,大學甚至逼你修通識課,整段教育完全不允許你專精學習少數科目。我認為這是可悲的,因為最後產出了一批「樣樣通,卻樣樣鬆」的年輕人。

更慘的是,這樣的「大眾化」思想已植入於這些年輕人之中,導致他們在工作之餘的自我成長上出現障礙,也就是認為要學習很多領域才叫自我成長,例如要同時學習 AI、語言課、健身等等。這搞的他們身心俱疲,每天都在焦慮自己是不是不夠好。

最根本的解決辦法,就是擁抱「小眾化」的自我成長,即專心學習一個領域即可。想學 AI,就長期 All in 專心學 AI;想學德文,就長期 All in 專心學德文;想學健身,就長期 All in 專心學健身。用心紮根於一個特定領域,才有辦法學的通、學的精,這才是真正實踐了自我成長。

武術大師李小龍曾說過:「我不害怕曾經練過一萬種踢法的人,但我害怕一種踢法練過一萬次的人。」意思是那些只專精於特定單一領域的人,比各個領域都懂一點的人還要厲害。

2022 年碩士畢業後至今,我就專心學習「寫作」這個領域,更精確來說,是「寫書評」。這些日子裡我每週讀一本書,寫一篇書評。一開始的速度很慢,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讀完書、寫完書評,但現在已經練習到三小時內完成全部了,這又讓我有更多時間思考如何放大寫書評的價值,並以此為創業題目。

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,所以要看準一個領域,然後 All in,最後成為某領域的專家,為社會提供價值。反過來說,也唯有如此,社會才願意接受你提供的價值。

3. 「小眾化」如何套用到個人品牌?

自從網路社群普及後,每個人都可以在社群上發聲,藉此行銷自己的專業,以發展個人品牌。

但我發現不少人只是在社群上發聲,卻沒有在行銷自己的專業。具體來說,這些人認為只要每天在社群上發文,不管發什麼,最終就能形成個人品牌,然後賺錢。問題是,如果你發文的主題沒有聚焦在特定領域的話,個人品牌是無法形成的。一言以蔽之,就是他們缺乏了明確的「定位」,也就是把發文的話題小眾化。

如果想要經營拉麵個人品牌,那麼發文內容就應該要與拉麵有高度相關,不能與拉麵相差太遠(例如登山、音樂),如此才能在讀者腦中植入你是拉麵專家的形象。理財個人品牌、健身個人品牌也是一樣。

個人品牌如果想發展的更好、完全避免競爭的話,那麼就是再進一步小眾化,我身邊剛好有兩個成功案例。

第一個例子,一位兩個孩子的爸。他原本經營的是理財個人品牌,但經營長久無法起色,原因是台灣有太多人在做理財個人品牌,競爭太激烈了,難以被大眾看見。後來他決定進一步小眾化,從「理財」這個大主題,細化到「車險」小主題。在 FB 上經營沒幾天,就有讀者願意付他錢,購買他的車險專業知識。

第二個案例,一位兩個孩子的媽。她是一位健身教練,從一開始經營個人品牌時,就直接小眾化了主題,她專門教「40 歲以上」的成年人健身,而不是那種廣泛的全年齡健身。相當聰明的做法!我看她經營不到一年的時間,FB 粉絲就破萬了,現在則是兩萬。

總結,新手如果想要有效率地經營個人品牌,必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你的領域細化再細化,如此才能完全避免競爭,讓自己的專業更容易被大眾看見。